
动态
科技助力蚕桑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时间:2020-11-13 来源:本站 浏览:0次
自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高县把蚕桑产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主导产业的核心产业来抓,全面开启“人均一亩桑,脱贫不用慌;人平两亩桑,致富奔小康”的精准脱贫模式,组织数百名专业技术人员,紧扣“小蚕共育+仪评收茧”重点,深入到村、组和田间地头,开展蚕业技术大培训,把标准化栽桑养蚕技术教给广大蚕农,切实提高广大贫困户科技养蚕水平,为实现养蚕增收目标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在科技引领下,广大蚕农养蚕鼓起了腰包。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调动了蚕农推广、利用现代蚕桑技术的积极性;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进一步增强了蚕农栽桑养蚕增收致富的信心,也坚定了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脱贫的决心。高县把“科技兴蚕”作为帮助适宜养蚕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抓手,全县50个贫困村中,适宜养蚕的贫困村就有34个重点发展蚕桑产业。广大蚕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到有桑园和准备栽桑养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开展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发展好蚕桑产业。
高县34个重点发展蚕桑产业的贫困村,贫困户年人均养蚕收入达3041元,1754户贫困户4809贫困人口顺利摘帽脱贫。蚕桑产业作为贫困村主导增收产业,不仅为贫困村整村如期退出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更增强了贫困村持续发展的后劲。
科技兴蚕加快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促进了贫困村蚕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蚕农稳定持续增收,助推了全县现代蚕业快速发展。
2016年,高县吹响了发展现代蚕业的冲锋号,把全力推进精准扶贫与推进现代蚕业建设有机结合,促进全县蚕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2017—2019年,全县共统筹整合资金1.22亿元,用于蚕桑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350万元用于对蚕农生产优质茧进行奖补,对参加小蚕共育、卖仪评茧达标蚕农,每季每张蚕种奖补80元(其中对达标贫困户每张蚕种奖补110元),三年累计兑付财政奖补资金1053万元;全县新建386间共育室和23个共育工厂,构建起“共育室+共育工厂”新型共育体系,季共育能力超过6万张,小蚕共育率从27%提高到85%。大力推动改传统收购转变为仪评收茧,全县仪评售茧推广面达83%。通过“东蚕西引”解决品种问题,优新蚕品种使用率目前达70%以上,新桑品种推广面近30%,鲜茧净度指标跃居全国最高水平。高县组建了700人的蚕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构建了“公司+蚕业协会+县蚕桑站、乡镇农业中心+蚕茧站、村蚕桑员、共育户+科技示范户”四级服务网络,建立以“技术员+共育工厂”“共育户+蚕农”为支撑的小蚕共育服务体系,通过“共育支撑”解决质量问题,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桑—草—禽”“桑—蚕—菇—肥”等“亩桑万元”立体循环农业,加大对桑叶茶、桑枝食用菌等的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蚕桑综合效益,帮助蚕农增收致富;积极发展以桑果采摘、蚕桑文化、创意景观为主题的农桑休闲康养旅游。2019年,全县产茧共18万担,蚕农人均茧款收入4228元,蚕桑综合产值实现13亿元。
目前,高县共有桑园22.7万亩,覆盖13个镇、134个村、2.96万户9.53万蚕农,有万亩蚕桑重点镇9个、千亩蚕桑专业村98个,蚕桑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村35个,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县种养殖业中覆盖面最广、从业人口最多、脱贫增收见效最快、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支柱产业。
(高县经济商务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