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把科技论文书写在脱贫攻坚的大道上

时间:2020-08-14  来源:本站   浏览:0

“三区”科技人员、广元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王正前被选派到旺苍县,服务于旺苍县水磨乡广福村。在广元市、旺苍县科技部门的关心支持和配合下,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理思路、谋发展,助推帮扶贫困村在脱贫摘冒小康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教技术,为老百姓致富传法子。作为一名“三区”科技人才,从20158月至今一直在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王正前始终把每户有个技术明白人作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关键,结合自身所学和29年农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办夜校、开讲座、搞培训,经常蹲在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里,带领科技小分队成员,手把手的现场教、动手做,真正让老百姓看的懂、听得进、学得会,在实际应用上做得来、用得好。王正前说:作为一名三区人才要丢得下面子,放得下身子,进得了屋子,能够与百姓坐在大板凳上交心谈心,一起烤得成疙瘩火,吃得成火烧馍,喝得成老杆茶,烧得成洋芋果”,只有这样才能想百姓所想的事,做百姓想做的事。唐绍红是一位贫困户,种植天麻多年,一直没有成功,王正前就手把手教他们授粉、发菌和商品天麻栽培,现在每年栽培天麻1000多窝,收入3万多元,被评为四川省科技扶贫示范户。五年来,共举办农民夜校62期、讲座40余次、培训班6个,培训天麻栽培、猕猴桃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发放生产技术资料4000册,培训农民1500多人次,培育科技致富带头人52人,让当地的老百姓真正有了脱贫致富的底气。

二、搞推广,替老百姓增收找路子。从2015年的三区人才工作开始,王正前与当地农技员一起积极组建科技小分队,结合广福菌物专业合作社与100家农户建立了对接联系,建立了合作社+三区人才+农技推广员+农户的科技成果推广团队,与贫困地区农民打成一片,指导基地农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利用新成果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广福村推广天麻大棚换土栽培技术天麻短木段面栽培等技术3项,推广羌蜜5-1、羌蜜31、紫天麻、乌红杂交天麻等新品种5个,建立了乌天麻有性繁殖和天麻大棚栽培示范基地,有效解决了雨多烂麻、烂种,产量逐年下降的问题。目前全村搭建天麻大棚60多个,面积100亩,天麻仿野生栽培核心示范基地150亩,林下栽培1500亩,天麻有机认证3000亩,年栽培商品天麻40万棒,建成了天麻科技驿站,并被授予四川省科技示范村称号,形成了以水磨为中心,覆盖万山、英萃、檬子等乡镇的旺苍北部山区天麻产业带。

三、找市场,让老百姓产品换票子。产品生产出来了,市场在哪里?销路怎么办?王正前带领麻农成立了“旺苍县广福菌物专业合作社”,全村90户贫困户、140多户非贫困户入社,合作社社员达230多人,不仅为合作社社员发菌种,还为社员发放天麻种子,年底全部收购社员的农产品。建立了旺苍县天麻QQ群,天麻农户参加中国天麻种植加工销售产业总群广元药用菌生产加工技术交流群等微信群,开通了抖音、火山等短视频直播,同时还与百度、买通通等多家销售平台合作,年销售天麻100多吨,销售500多万元,全村人均天麻增收3500多元。

四、抓产业,使老百姓增收脱帽子。针对当前农业收入低,产业发展难的问题,创新农业服务模式。一是在集中培训、现场示范、田间指导的基础上,利用选派部门优势和个人专业优势,积极与西南科技大学、重庆中医药研究院开展科技交流合作,聘请了2名中药材资源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对乌天麻种质资源扩繁进行深入研究,提升乌天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二是变机制,积极争取产业发展项目发展资金400多万元,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个,引进四川赤健中药、博创农业等企业进村发展,开办家庭农场8个,评选生产大户5户,科技示范户30户,实行“照顾贫困户、兼顾一般户、大户带小户、合作社带农户”整村推进模式,全村90%的农户从事天麻生产,贫困户通过天麻栽培实现了脱贫。三是升价值,为提升天麻的价值,建起了旺苍县唇天然天麻加工厂,实现了天麻从菌种生产、种子培育、商品天麻栽培、采后清冼、切片、烘干、磨粉及包装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枝独秀乌天麻、百花齐放中药局的特色产业格局,全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4年的不到5000多元跃升到2019年的12000多元,贫困户实现了人均11000多元的收入,顺利完成了户脱贫、村退出任务。

(旺苍县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供稿)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