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科技日报》再次宣传报道我省科技扶贫成效

时间:2018-08-16  来源:本站   浏览:0

2018年8月15日,《科技日报》第七版以《孙亮:让小核桃发挥致富大能量》再次宣传了我省科技扶贫成效,全文如下:

进入8月,四川广元朝天区的核桃长势喜人,即将进入成熟期。这段时间正处于核桃重量的第二次增加高峰,核桃正在积累油脂,9月便可慢慢成熟。看着长势旺盛的核桃,朝天区蒲家乡村民何首军高兴地说。

近年来,朝天区加快核桃产业发展,推动全区年均核桃品种改良3万亩以上,单株核桃树平均产量由原来的9公斤提高到13公斤,核桃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产值22亿元。

改变的背后,离不开朝天核桃科研所所长、广元市科技特派员孙亮14年来的辛勤付出。为控制当地严重的核桃病虫害,他历时4年研发出多系列的新型林药;为提升核桃投产期、坐果率,他培育多个新品种、制定多项良种繁育技术。此外,他还每年开展田间课百余堂,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介绍给农民。

多年来,通过不断解决产业急需的关键核心问题,孙亮为当地核桃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鲜活力,让群众拥有了自己的绿色银行,走出了一条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脱贫致富路。

啃下硬骨头

老树发新枝长金果

孙亮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便作为人才被引进到核桃科研所(原林果科研所)。

当时,当地群众大多是利用田边地角零星种植几棵核桃树,疏于管护,基本靠天种、靠天收孙亮说,当地气候温润、光照适宜,土质以黄壤为主,中性偏碱、钙质丰富,非常适宜种植核桃。但过去核桃种植、管理较粗放,导致当地核桃种植病虫害严重、挂果率不高,无法形成产业。

春天满树花开,夏天遍地落果,农户没了兴趣,产业也就搞不起来。为此,从2009年起,孙亮瞄准了防治核桃病虫害、控制核桃落果的难题开始攻关。他带领科研团队积极向四川省林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专家、当地核桃土专家取经,常常翻山越岭、深入密林去寻找杀虫草药,反复实验或调整配方。2013年,历经无数次失败后孙亮团队顺利研制出朝林1号(B型)等系列新型林药。该药可有效防治果象、根象、云斑天牛、木蠹蛾等害虫,使核桃保果率达95%以上。

要提高核桃单产,光攻克了病虫害防治还不够,还必须对品种进行选育和改良。在孙亮的主导下,团队成功选育出了三个省级优良品种,推出多项核桃良种繁育技术,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目前,朝天核桃投产期已由过去的10年缩短到了6年,核桃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挂果率由过去的不足40%提高到90%以上。截至去年底,朝天区核桃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

每年百堂田间课

人人都成技术明白人

有了新技术,新品种,如何推广?

我们通过现场培训会,让群众尽快掌握接穗工效高的嫁接技术,早点得到实惠。在朝天区羊木镇核桃品种改良技术培训现场,孙亮对嫁接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手把手传授芽接新技术,为200多位核桃种植户上了一堂生动的田间科技课。

像这样的田间课,孙亮每年都要上近百堂。

在核桃栽植、嫁接、春防、冬管的关键时节,孙亮和他的团队总是活跃在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技术现场培训。

多亏了孙老师手把手的教,我才掌握了核桃嫁接和管理全套技术。朝天区蒲家乡何首军是朝天区培育出的核桃土专家,如今他家的核桃全部按标准化的技术要求进行防治和管理。不仅他自家增收,还能技术输出当顾问。每年核桃至少能卖4万元,在阆中等地当顾问,一年还能挣6万多。他说。

目前,朝天区18万农民中,已有10万人参与了核桃产业发展培训,技术明白人4万余人,全区116个核桃专业村均建立技术服务站,64个贫困村还分设1—2个技术服务点,全面构建起区、乡、村三级技术推广平台。

为帮助群众牢记技术需求,孙亮还组织编制了规范实用、易于掌握的《核桃栽培技术规程》。

莫看这个本本小,如果把哪个细节搞忘了,我就拿出来照着再学一遍就是了。朝天区转斗镇较场村村民全光明手里的《核桃栽培技术规程》已经被翻得皱皱巴巴,他说,以前自己不懂技术,核桃产量低,后来他在镇上、村上都听过孙亮的课,每个人免费领了一个小本本,随时能拿出来看看。效果好得很,去年收获了500公斤核桃,卖了9000多元。

官网
微博
微信
公众号